我院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来源:     日期:2024-10-25    阅读数: 

 10月12-15日,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我院获得1银3铜的好成绩。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部门主办,旨在为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是全国教育大会后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学生创新活动。

  自今年5月校级选拔赛启动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动员学院师生参与。全院220余件作品经过校赛、区赛的激烈角逐,通过资格审查、专家网络审评,共有5件作品斩获广西赛区选拔赛金奖。最终4项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总决赛,斩获国家级银奖1项,国家级铜奖3项。



获奖项目名单

奖项

参赛项目名称

赛道组别

银奖

天源净水——基于非常规水源开发的仿生空气取水方案

产业命题赛道

铜奖

守“微”鲜生——二氧化氯微胶囊—控释保鲜技术引领者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铜奖

清源高科——清洁化纸浆漂白关键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方案

产业命题赛道

铜奖

泠动赋能——基于CFD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改进与优化

产业命题赛道









项目风采


国家级银奖

项目名称:天源净水——基于非常规水源开发的仿生空气取水方案

参赛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产教协同创新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张松

团队成员:吴咏婷,付膑弘,张溥阳,黄婧昕,李秀珍,廖宇柯,刘涛,迟明超,王金龙,刘艳华,聂志超,周义博,罗宇航,任佳蓉

指导老师:聂双喜、卓能聪、罗斌、蔡晨晨、张振荣、王双飞

项目简介:

东南亚石漠化地区正面临着中度至高度的饮用水短缺压力,物理缺水和水质不达标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团队针对东南亚石漠化地区气候特征,自主研发了一款行业领先的仿生空气取水器。针对现有空气集水设备存在的“高效吸湿材料短缺、液滴转移效率低、传统冷凝能耗高”三大难题,开发了超吸湿纤维素材料;构建双重仿生耦合技术,使液滴转移效率提高500%;首创摩擦电强化传质技术,使能耗降低50%。团队负责人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发表空气集水的原创成果(同时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引用次数193)。其他相关成果包括专利54项,SCI论文124篇。项目技术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做报告,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7次在国际会议获奖。依托学校一流学科平台和中国东信产业化支持,团队始终坚持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围绕东盟实际产业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项目有效缓解了石漠化地区饮用水短缺的困境,为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西大力量,为全球水资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国家级铜奖

项目名称:清源高科——清洁化纸浆漂白关键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方案

参赛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产教协同创新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赵晋蔚

团队成员:伍秋萍,杜子成,李茜,濮佳莉,徐诚,李湘钰,王增林,王鑫,王倩倩,李曼,阿卜杜艾则孜·巴拉提,符志朋,赵子博

指导老师:覃程荣,刘宝杰,梁辰,姚双全,黄丹琳,孙玲,卓能聪,王双飞

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纸浆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然而,目前造纸工业仍面临关于效率、能耗和污染等问题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广西大学清源高科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纸浆漂白工艺系统,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漂白技术的低效率、高能耗和高污染等缺陷。自主研发设计的高浓度二氧化氯生产和漂白装置,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效率,降低用水量和生产成本。使得漂白纸浆在生产过程中更加环保、高效。目前已顺利通过中试,获得命题企业负责人的一致认可。团队累计获得专利1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28篇,产品质量符合行业标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多项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及专家认可和推荐。作为新时代的造纸先锋,我们致力于推动造纸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力求为我国从造纸大国迈向造纸强国贡献力量。



项目名称:守"微"鲜生——二氧化氯微胶囊—控释保鲜技术引领者

赛道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创意组

参赛类别:社会服务

项目负责人:苗倩

项目成员:唐小媛、朱旭浩、刘仁、付膑弘、黄选娜、池玲燕、魏浩冉、梁雄、李信诺、戴雅娟、李娆慧

指导老师:黄崇杏、孙玲、卓能聪、钟燕

项目简介:

为研究制约广西水果“走出去”的技术难题,着力解决广西本土贫困县种植地区的保鲜痛点问题,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防止果贱伤农。

前期,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走访种植基地,之后,抓住水果保鲜领域痛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概念构思与制备尝试,以此积累数据和经验。二氧化氯是一种被世卫组织(WHO)和世界粮食组织(FAO)列为A1级的产品、符合GB1886.248—2016食品添加剂的标准。2021年至今,团队突破了保鲜卡技术攻关,开发了保鲜凝胶。2022年,项目产品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的权威认证: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可实现对多种病原体99%以上的杀灭率。

此外,依托广西大学平台和包装工程A+学科建设,截至目前,项目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56篇,专利15项,专著1项,软著1项;项目团队制备的微胶囊,解决了ClO2不稳定、ClO2释放周期短、不能适用于多种环境条件等难题;实现了ClO2气体的缓慢释放、延长了水果保质期;开发的三种产品,具有绿色、安全、高效、价廉等特点,可满足不同水果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助力广西水果品牌“走出去”。




项目名称:泠动赋能-基于CFD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改进与优化

参赛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产教协同创新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郭滨珲

团队成员:张晖耀、倪俊霞、韦泽羽、刘旭、温悦琪、李文静、赵桐、苏妍妮、刘通、苏艳婷、梁嘉裕、王泽远

指导老师:姜玮、李薇、卓能聪、张振荣、吴严严、孙玲、林莹、聂双喜、胡天淑、徐羽、曹羚彬、刘宇、查紫宴

项目简介:

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易发生热失控,以及热管理系统故障和漏液等问题导致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屡见不鲜,严重影响行业的安全性。团队研发出一套高可靠、高换热效率、耦合性良好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针对现有电池热管理系统存在的“算法响应缓慢、电芯温度波动、导热板强度低、生产工序繁杂”四大难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提出CFD动态新息温控算法;开发新型复合相变材料;设计新型高压密封导热板以实现轻量化和耐高压,首创轻型一体增材制造技术,使生产效率提高10倍。团队相关成果包括专利217项,SCI论文107篇,并获得了“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的高度评价。依托高校一流学科平台与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支持,团队坚持以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展为核心战略,构建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创新型人才。本项目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散热性能不足和漏液等问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不仅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也是传递高等教育改革的强劲脉动;不仅是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综合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在未来,我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围绕学院“新工科拔尖创新创业计划”,发掘整合内外优质资源,不断推进“双创”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