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

来源:     日期:2024-10-03    阅读数: 

张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专注于纤维素材料开发

致力于摩擦电特种纸制备技术突破

在读期间

以第一作者身份

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篇

其中自然指数期刊3篇

单篇最高被引次数超180次

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仿生集雾发电机

如今的张松

正在科研道路上前行

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着



因为热爱,步履不停探索不止


“我们拿橡胶棒跟皮毛、头发摩擦,之后再拿橡胶棒靠近纸屑,小纸屑就像被施了魔法被吸起来了,感觉非常神奇!”

张松自幼便对科学类课程充满了兴趣

眼里是满满的热爱

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

自己未来将和摩擦电材料结缘

成为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

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


研究生在读期间

张松对10-十一纤维素酸酯这个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调控

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为他后期研究纤维素摩擦电材料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松感慨道:

“本科时,我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读研后最大的转变是要主动去探索研究未知的事物。”

正是这一过程的转变

让张松养成了探索未知、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制定计划、搭建平台、文献整理

到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摩擦电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纤维素摩擦电材料有着无限的开发前景

松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想在前沿领域继续前行,为探究纤维素的基础性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张松选择了硕博连读

就10-十一纤维素酸酯这一纤维素衍生物与摩擦电相结合这一方向

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

通过调控其表面自由能分量

可以用于大气水收集


一年多时间里

张松起早贪黑,不断进行实验

多次和导师讨论

反复地调整、修改

最终成功设计出双重仿生结构的水收集器件

并在Nature子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在此基础上

松研制出了空气集水初创机

为缓解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有望产业化应用

谈及初衷,张松说道:

“小时候家里经常停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如今国内已经让干旱地区的人民有了足够的用水,但世界上还有其他干旱地区的人民喝不上淡水,我想为此尽我的绵薄之力。”

在张松的求学之路上

他特别感谢

导师王双飞院士和聂双喜教授

对自己的帮助与支持:

“有时候,我很容易钻牛角尖,多亏了导师们从宏观角度给予我指导,引导我去思考。他们还教导我做事要善于抓重点,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我的做事效率!”


2  坚持再坚持,用一滴水点亮“黑暗”


在研究仿生集雾发电机

张松遭遇了重重挫折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但初始研发效果并不理想

发电性能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最直观的就是能点亮LED灯的数量达不到预设

这让他十分犹豫研究是否还要继续

张松回忆说:

“在导师细心的解答和引导下,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考虑到这项研究对同时缓解能源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意义,我想我应该选择坚持下去!”



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为了能够提高电输出

松不断地查阅文献

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电路

每当夜幕降临

他便开始在黑暗的环境中做点灯实验

通常灯泡要到两三点才会熄灭

有时甚至会亮到天明


这样的夜晚

张松独自度过了一月有余

功夫不负有心人

用1滴水点亮400盏LED灯的预期效果终于实现

极大地提高了仿生集雾发电机的发电性能



不论四季更迭

还是昼夜交替

四年时间里

张松每天都在不停地做着实验

围绕着仿生集雾发电机的研究

不断地推翻、重做与验证

气馁时的他也不忘鼓励自己:“熬过去就好了!”


当实验很难推进时

张松也会停下脚步

与团队成员一起思考、讨论、研究

扩展思路、调整方向、共同努力

四年磨一剑

全球首个仿生集雾发电机最终研制成功

当记者问及坚持做科研的原因时

张松坦言:

“因为热爱,我觉得我可以做到,因为坚持,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从本科学习高分子材料

到研究生期间研究10-十一纤维素酸酯的制备及性能调控

再到如今走在研究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研究的前沿

一步一个脚印

张松在纤维素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始于热爱,张松在漫漫科研路上不断求索

每一步尝试,都是向未知发起的挑战

每一次坚持,都铭记着前行的初心使命

他说,“我会继续在科研领域向前冲的!”


摒弃浮夸,去除浮躁

一路走来

张松踏踏实实做好先进纤维素材料基础研究

力争突破摩擦电特种纸开发的“卡脖子”难题

为特种纸产品制备技术的提升贡献西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