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专注于纤维素材料开发
  致力于摩擦电特种纸制备技术突破
  在读期间
  以第一作者身份
  在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篇
  其中自然指数期刊3篇
  单篇最高被引次数超180次
  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仿生集雾发电机
  如今的张松
  正在科研道路上前行
  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着
  
  
  
  1   因为热爱,步履不停探索不止
  
  “我们拿橡胶棒跟皮毛、头发摩擦,之后再拿橡胶棒靠近纸屑,小纸屑就像被施了魔法被吸起来了,感觉非常神奇!”
  张松自幼便对科学类课程充满了兴趣
  眼里是满满的热爱
  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
  自己未来将和摩擦电材料结缘
  成为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
  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
  
  研究生在读期间
  张松对10-十一烯纤维素酸酯这个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调控
  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为他后期研究纤维素摩擦电材料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松感慨道:
  “本科时,我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读研后最大的转变是要主动去探索研究未知的事物。”
  正是这一过程的转变
  让张松养成了探索未知、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制定计划、搭建平台、文献整理
  到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摩擦电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纤维素摩擦电材料有着无限的开发前景
  张松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想在前沿领域继续前行,为探究纤维素的基础性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张松选择了硕博连读
  就10-十一烯纤维素酸酯这一纤维素衍生物与摩擦电相结合这一方向
  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
  通过调控其表面自由能分量
  可以用于大气水收集
  
  一年多时间里
  张松起早贪黑,不断进行实验
  多次和导师讨论
  反复地调整、修改
  最终成功设计出双重仿生结构的水收集器件
  并在Nature子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在此基础上
  张松研制出了空气集水初创机
  为缓解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有望产业化应用
  谈及初衷,张松说道:
  “小时候家里经常停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如今国内已经让干旱地区的人民有了足够的用水,但世界上还有其他干旱地区的人民喝不上淡水,我想为此尽我的绵薄之力。”
  在张松的求学之路上
  他特别感谢
  导师王双飞院士和聂双喜教授
  对自己的帮助与支持:
  “有时候,我很容易钻牛角尖,多亏了导师们从宏观角度给予我指导,引导我去思考。他们还教导我做事要善于抓重点,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我的做事效率!”
  
  2   坚持再坚持,用一滴水点亮“黑暗”
  
  在研究仿生集雾发电机时
  张松遭遇了重重挫折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但初始研发效果并不理想
  发电性能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最直观的就是能点亮LED灯的数量达不到预设
  这让他十分犹豫研究是否还要继续
  张松回忆说:
  “在导师细心的解答和引导下,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考虑到这项研究对同时缓解能源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意义,我想我应该选择坚持下去!”
  
  
  
  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为了能够提高电输出
  张松不断地查阅文献
  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电路
  每当夜幕降临
  他便开始在黑暗的环境中做点灯实验
  通常灯泡要到两三点才会熄灭
  有时甚至会亮到天明
  
  这样的夜晚
  张松独自度过了一月有余
  功夫不负有心人
  用1滴水点亮400盏LED灯的预期效果终于实现
  极大地提高了仿生集雾发电机的发电性能
  
  
  
  不论四季更迭
  还是昼夜交替
  四年时间里
  张松每天都在不停地做着实验
  围绕着仿生集雾发电机的研究
  不断地推翻、重做与验证
  气馁时的他也不忘鼓励自己:“熬过去就好了!”
  
  当实验很难推进时
  张松也会停下脚步
  与团队成员一起思考、讨论、研究
  扩展思路、调整方向、共同努力
  四年磨一剑
  全球首个仿生集雾发电机最终研制成功
  当记者问及坚持做科研的原因时
  张松坦言:
  “因为热爱,我觉得我可以做到,因为坚持,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从本科学习高分子材料
  到研究生期间研究10-十一烯纤维素酸酯的制备及性能调控
  再到如今走在研究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研究的前沿
  一步一个脚印
  张松在纤维素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始于热爱,张松在漫漫科研路上不断求索
  每一步尝试,都是向未知发起的挑战
  每一次坚持,都铭记着前行的初心使命
  他说,“我会继续在科研领域向前冲的!”
  
  摒弃浮夸,去除浮躁
  一路走来
  张松踏踏实实做好先进纤维素材料基础研究
  力争突破摩擦电特种纸开发的“卡脖子”难题
  为特种纸产品制备技术的提升贡献西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